主讲人简介:
郑州大学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、教授,河南省政协特邀委员,南开大学台湾研究所特约研究员,全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委会委员,[台湾]中华博远文化经济协会顾问。
1990年筹建郑州大学港台人文学副修方向,首开全国台港澳专业教学之先河。构创“专题群体流动教学法”“双稿课后备课法”“五字并用讲授法”。1997年获“国家级教学成果奖”;同年,获全国政治理论课最高荣誉――首届“全国百名‘两课’优秀教师”称号。1999年被命名“河南省优秀专家”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。2003年荣膺省“高校教学名师奖”,并获首届“国家级教学名师”提名。
研究方向:党史党建、国际形势、海峡两岸关系。
内容简介:
焦裕禄,兰考县原县委书记。1962年,40岁的焦裕禄上任后,立志改变兰考县内涝、风沙、盐碱的恶劣环境。他不顾已患有肝病的身体,带领群众种泡桐、锁风沙;挖泄洪渠,制洪水;深翻土地,改造农田。1964年5月14日,肝癌夺去了焦裕禄年仅42岁的生命
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、改道,风沙、内涝、盐碱地不断肆虐,地处黄河故道的兰考就成为全国有名的重灾区。焦裕禄临危授命来到兰考后,他把“劝阻办公室”改为“除‘三害’办公室”,他拖着病重的身躯和群众一道进行追洪水、查风口、控流沙的调研工作,用他的话来说,他要亲手掂一掂兰考“三害”的分量。那么,通过实地考察后,焦裕禄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这些“三害”呢?兰考的贫穷最终能够得到改变吗?
焦裕禄来到兰考后,通过实地考察,摸清了风口,种下了泡桐,为防风固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就在焦裕禄带领群众植树造林,向沙丘挑战时,一场自然灾害又向兰考袭来。1963年秋季,兰考县一连下了十三天的暴雨,大片的庄稼被淹,同时盐碱地上的粮食几乎绝收。那么,在这种情况下,焦裕禄又是怎么治理内涝和盐碱滩的呢?
为了改变兰考贫穷的面貌,焦裕禄在黄沙滚滚的故道里,在暴雨倾盆的田地里,带领着群众植树造林,治理盐碱,他要用行动来实现“不改变兰考的面貌,绝不离开这里”的誓言。可是,我们的这位好书记这时已经是一位身患肝癌的病人,他的身躯能经受住他这么拼命地干吗?焦裕禄在弥留之际是怎么与疾病抗争的?英年早逝的他是怎样走完他人生最后的历程的?
1964年5月14日,兰考人民忠诚的儿子,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终于闭上了双眼,这一年焦裕禄四十二岁。焦裕禄在河南郑州去世后,他的遗体暂时存放在郑州市烈士公墓。1966年2月26日,根据焦裕禄生前的遗愿,河南省委决定将焦裕禄的灵柩迁葬于兰考。当这一消息传到河南兰考时,三十六万兰考人民将以怎样悲痛的心情迎接他们的好书记呢?
一位党的好干部,一位人民的好书记,就这样带着兰考三十六万人民的思念离开了他为之生活、奋斗的地方。焦裕禄来到兰考虽然只有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,然而就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,他带领兰考人民群众战风沙 斗内涝 治盐碱,他把他的生命献给了这片土地。焦裕禄曾经发过誓言:“不制服兰考的“三害”死不瞑目!”那么,焦裕禄的遗愿会实现吗?如今的兰考是否已经摆脱了当年贫困的面貌呢?
郑州大学周文顺教授走近焦裕禄,将继续为您讲述一个县委书记感人至深的故事。《百家讲坛》特别奉献《焦裕禄》第三集《改天换地》。